居间合同纠纷中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首页>>法律知识

    居间合同纠纷中由谁承担举证责任在委托中介办事情的时候,此时双方之间签订的合同往往就属于居间合同。而要是因为居间合同产生纠纷的话,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那么居间合同纠纷中由谁承担举证责任呢?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因酬金支付而引起的居间合同纠纷。
从居间合同的定义来看,其具有有偿、诺成、不要式合同的特征。在此类型纠纷中,一般情况下,居间人是作为原告参加诉讼,而被告通常是委托人。根据《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六条规定,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对居间人的报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居间人的劳务合理确定。因居间人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该合同的当事人平均负担居间人的报酬。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间活动的费用,由居间人负担。第四百二十七条还规定居间人未促成合同成立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但可以要求委托人支付从事居间活动支出的必要费用。
通过对上述法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此类居间合同纠纷中,作为原告的居间人只要举证证明促成合同成立,就可以取得酬金,而酬金的多少则可以依据约定或者公平合理原则加以确定。假使没能促成合同成立的,也可以要求委托人支付从事居间活动支出的必要费用,所以在此类纠纷中,原告的举证责任合符“谁主张谁举证” 的原则,并且作为原告的居间人也容易举出是否促成合同成立的证据,在诉讼中,其举证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对于作为被告的委托人,如要提出抗辩,同样只要举出合同是否订立的证据就行,也合符“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二)因赔偿而引起的居间合同纠纷
在这类居间合同纠纷中,往往是委托人作为原告,居间人作为被告参加诉讼。作为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及理由也多半是以居间人提供的合同订立的机会有误,虽然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了合同,但该合同的履行却造成委托人损失,例如介绍空车配载信息,承运人将委托人的货物运走后却下落不明;房屋中介中,委托人在缔结合同后并在履行义务中才发现对方根本无权处分房屋,而委托人为此却已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等等。由于第三人有意或无间逃避承担法律责任,往往下落不明,一去不返,在此情况下,作为委托人往往只好找到居间人要求赔偿,而作为居间人的不愿赔偿或为赔偿标准无法形成一致意见,从而引起纠纷。
根据《合同法》第四百一十五规定,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明确地列举出居间人要承担损害赔偿的要件,即要有证据证明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居间人才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在审判实务中,作为委托人很难取得证据来证明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假如有,也只是一些表面或片面的现象,严格说来都有不算有效证明,很难得到审判人员的认同,在此情况下,作为原告方的委托人就相当尴尬了,一方面基于对居间人的信任,接受了其提供的指示或媒介服务,而另一方又却因订立了合同造成了损失,又没法证明居间人明显过错或重大过失,而依照 “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应由作为原告方的委托人举证,由于无法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从而丧失索赔的机会。对此,笔者认为,作为《合同法》的立法本意,“诚实信用”、“公平合理”原则是体现在整部法律之中的,如在此类赔偿性居间合同纠纷中片面地强调“谁主张谁举证”,有悖于立法本意的,其理由如下:
1、居间合同的订立是以委托人和居间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委托人让居间人给其提供订立合同的机会,是基于相信以居间为职业的居间人具有在该类居间行为中具有超越常人的辨别能力,其能为委托人订立合同提供真实而便捷的途径,故居间人的居间活动应体现出诚实信用原则;
2、居间合同是有偿合同,作为居间人提供订立合同机会,如能促成合同订立是能取得酬金的,作为委托人付酬当然是想居间人认真履行职责,而居间人为取得报酬也理应尽职为委托人服务;
3、居间合同要求居间人应当就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
在处理这类居间合同纠纷中,除强调原告方即委托人的举证责任的同时,还应要求被告即居间人举证证明其在居间活动中,已经做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具体而言,在前面所述的空车配载信息居间活动中,居间人应提供其已充分注意到了承运人的身份证明,货车所有权属及车况,并以书面方式加以转载或复印留档的证据;在房屋中介中,居间人已经核对了当事人所提交的房屋所有权证明原件,并将其复印留档备查的证据。也只有这样,笔者认为才能真正体现作为有偿合同中的居间人是否尽了注意义务,如不能举证证明其已尽善良行为人的注意义务,即为过失,就应对委托人因此所受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这也是符合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假如居间人在居间活动中充分尽到注意义务,是减少该类纠纷,维护居间活动正常秩序的有效途径,并且居间人将其在居间活动中所尽的注意义务加以记载形成书面证据,并未加重居间人的义务,相反,对其更好从事和开展该项经济活动是有益的。
综前所述,在居间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审判人员不仅仅强调“谁主张谁举证”,还要在由损害赔偿而引起的居间合同纠纷中,强调由居间人来举证证明其已尽注意义务,其在居间过程中无重大过失,如不能证明,就应承担赔偿责任,而不是单纯的要求委托人举证证明居间人的故意行为,这才有利于体现诚实信用原则,更利于规范居间活动。
看完上文的介绍后,相信您已经知道在居间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应该由谁承担了吧。居间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中的一种,因此实践中应当是遵循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要是你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




⊙声明:本页内容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侵权或违法违规,请点此举报

⊙相关内容
·合同诈骗罪判刑多少年,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生活中有些人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去获得利益,例如诈骗。现在诈骗的方式百出不穷,有些公民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则较容易被别人欺骗,例如签署合同时被别人诈骗钱财,这就是我们即将提到的合同诈骗罪。那么合同诈骗罪的概念是什么?它会以哪些类型的诈骗方式出现?它的立案与量刑标......

·合同实际履行超过了有效期怎么处理?
      合同实际履行超过了有效期怎么处理?一、合同实际履行超过了有效期怎么处理违约各方分别按各自具体违约形态的法律后果分别向对方承担相应责任,亦即不适用过失相抵原则。所谓过失相抵,是指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权利人亦有过失时,法官可按过失比例将损害在权利与义务人之间进行分摊......

·合同违约金过高的标准是什么
      合同违约金过高的标准是什么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条款属于违约责任条款,是对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之一。不过,在确定违约金数额时应当合理,不得过高。在实际中,合同违约金过高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本文将详细为您说明。一、合同违约金过高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法......

·解除合同证明怎么写
      解除合同证明怎么写生活中即使没有法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只要双方当事人能够协商一致,他们签订的合同依然是可以解除的,这个时候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出具解除合同证明。您知道解除合同证明该怎么写吗?我们带来了一篇范本,供您参考。一、解除合同证明怎么写解除合同证明关......

·南京铁路公安处看守所
      南京铁路公安处看守所地址:南京市尧化门街141号,南京铁路公安处看守所主要羁押在南京铁路局范围内的铁路、轨道交通、公交等路线上犯案的嫌疑人。律师提示:南京铁路公安处看守所不准家属探视,只有律师才能见到犯罪嫌疑人,去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提......

·邳州市看守所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青年东路131号田园新村旁,坐3路公交,直达邳州市看守所,聘请律师去邳州市看守所会见了解案情、取保候审、从轻或者减轻情节,是否构成犯罪等,争取从轻处理。友情提示:邳州市看守所不准家属会见,只有律师才能见到犯罪嫌疑人,需......


浙江 何强律师
副主任律师 法学硕士 执业14年
18868876507

江苏 徐志勇律师
主办律师 双学士 执业21年
18168563608

山东 范志强律师
执业20年
13065042504

江苏 王庆磊律师
副主任 法学学士 
18036231135
·马鞍山市有几个看守所?怎么去?联系电话?
      马鞍山市市区和下属县均设有看守所,地址、联系方式如下:马鞍山市看守所详细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葛羊路东路乘车路线:葛羊路东段。车管所附近联系电话:马鞍山市当涂县看守所详细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14省道乘车路线:在......

·刘录律师代理的案件被评为江苏法院十大经典案例
      12月19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20152019年度江苏法院买卖合同商事纠纷十大典型案例》,由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审理的“甲某与某能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入选其中。【裁判要旨】网络交易中,出卖人以严重低于商品价值的不合理价格标价并自......

有法律问题?在此提问:
*事发地:
*手机号:
最新法律咨询
·请问怎样是犯了重婚罪
·公司拖欠工资,无故降薪降职逼迫辞职,公司开具离职证明
·被无赖前男友一直纠缠,用我父母一直威胁恐吓我,说如果
·孩子户口怎么上
·?s店定了定了一台车定的时候没有新款但是交了定金办了
·刷单刷到一半没钱就不刷了,老板不给退本金怎么??
·生下孩子两了没领结婚证孩子户口上的孩子姥姥家这样去领
·在吗,有丽江律师吗,亲戚在丽江古城被抓,帮忙老板打工
·今年寒假我在58同城上找到一家工厂,中介介绍我20一
·关于轻伤鉴定标准,法医鉴定结果在等待中

收藏-转发-分享给朋友
法律知识
中法网www.cnLaw.net